常見的電腦零件有哪些?想自己組裝電腦嗎?一定要看這篇!
常見的電腦零件有哪些?想自己組裝電腦嗎?一定要看這篇!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7月4日
一、電腦組裝核心零件:詳細規格與價格區間總覽
想要踏出電腦組裝的第一步,首先必須認識電腦的七大核心零件。就像蓋房子需要鋼筋水泥,這些零件缺一不可。我們為您整理了一份簡易表格,讓您對各零件的功能與大致預算有個基本概念。
核心零件 | 主要功能 | 2025 年主流規格建議 | 預算區間 (新台幣) |
---|---|---|---|
中央處理器 (CPU) | 電腦的大腦,負責運算與處理指令。 | Intel Core Ultra / AMD Ryzen 9000 系列 | $4,000 - $18,000+ |
主機板 (Motherboard) | 連接所有零件的神經中樞。 | 對應 CPU 腳位的 B860 / X870 系列 | $3,000 - $12,000+ |
記憶體 (RAM) | 暫存資料,影響多工處理速度。 | DDR5 32GB (16GB*2) 雙通道 | $2,500 - $6,000+ |
顯示卡 (GPU) | 處理影像輸出,遊戲與繪圖的關鍵。 | NVIDIA RTX 50 | $8,000 - $50,000+ |
儲存裝置 (SSD) | 安裝作業系統與儲存檔案的地方。 | 1TB ~ 2TB M.2 NVMe PCIe 4.0 SSD | $2,000 - $7,000+ |
散熱器|一體式水冷(FAN) | 中央處理器的把熱能排除的設備 | 雙塔散、六導管|240、360 、420 | $2,000 - $7,000+ |
電源供應器 (PSU) | 供應整台電腦穩定電力的心臟。 | 750W-1000W ATX 3.0 金牌認證 | $2,500 - $6,000+ |
機殼 (Case) | 保護所有零件並提供散熱風道。 | 中塔式 ATX、散熱良好、前置 Type-C | $1,500 - $5,000+ |
以上價格僅為參考,實際費用會因品牌、型號與市場波動而有所不同。若想了解更詳細的預算配置,可以參考我們的1萬到8萬預算內 電腦主機菜單推薦!。
二、電腦的大腦與神經:CPU 與主機板搭配指南
CPU 與主機板的配對鐵則
在電腦組裝的世界裡,CPU 和主機板就像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夥伴。您不能隨意將一顆 Intel 的 CPU 安裝在設計給 AMD 的主機板上。關鍵在於「腳位 (Socket)」與「晶片組 (Chipset)」。
腳位必須完全相符,例如 Intel 的 LGA 1700 腳位 CPU 只能搭配支援 LGA 1700 的主機板。晶片組則決定了主機板的擴充性與功能,例如高階的 Z790 晶片組支援 CPU 超頻,而中階的 B760 則不支援,但對多數玩家來說已經非常足夠。選擇時,請務必確認兩者規格是否匹配,這是避免「踩雷」的第一步。如果不確定,可以查詢 Intel 官方網站 或 AMD 官網的相容性列表。
三、速度的雙重奏:記憶體 (RAM) 與儲存裝置 (SSD)
DDR5 時代來臨與 NVMe SSD 的極速體驗
談到電腦速度,多數人會立刻想到記憶體和硬碟。在 2025 年,DDR5 記憶體已成為主流,相較於 DDR4,它提供更高的時脈與頻寬,能讓您的 CPU 更有效率地處理資料。對於想進行電腦主機升級的玩家,直接選擇 DDR5 平台是更具未來性的投資。想深入了解差異嗎?請看 記憶體升級你搞懂了嗎?DDR4、DDR5 差在哪?
儲存方面,M.2 NVMe SSD 絕對是系統碟的首選。它帶來秒速開機、遊戲場景快速載入的流暢體驗,是傳統 SATA SSD 或機械硬碟 (HDD) 無法比擬的。建議至少選擇 1TB 容量,才能同時安裝作業系統與多款 3A 遊戲大作。
四、遊戲體驗的靈魂:顯示卡 (GPU) 的重要性
為什麼顯示卡是遊戲 PC 的一切?
對於遊戲玩家而言,顯示卡(GPU)無疑是整台電腦中最關鍵的投資。它專門負責圖形運算,決定了您能否在高畫質、高更新率下流暢地享受遊戲。一張高階顯示卡,如 NVIDIA GeForce RTX 4070 或未來可能推出的 RTX 50 系列,能讓您在 2K 甚至 4K 解析度下開啟光線追蹤特效,享受電影級的遊戲畫面。
這也是 PC 遊戲與家機(如 PS5)最大的差異點。PC 提供了更高的客製化彈性與效能天花板,讓追求極致畫面的玩家能獲得最佳體驗。如果您正在煩惱顯示卡怎麼挑,務必閱讀我們的5 分鐘教你看懂 2025 顯卡型號與規格!專文分析。
五、穩固的基石:電源供應器 (PSU) 與機殼
別讓劣質電源毀了你的昂貴零件
許多新手在規劃桌機升級或組裝時,會將預算大部分投入在 CPU 和 GPU,而忽略了電源供應器 (PSU)。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錯誤!PSU 是整台電腦的心臟,負責提供穩定、純淨的電流給所有零件。一顆劣質的電源不僅可能導致效能不彰、無故重開機,嚴重時甚至會燒毀您昂貴的零件。
選擇 PSU 時,請務必挑選有 80 Plus 認證的知名品牌,並根據您整機的功耗選擇合適的瓦數。隨著高階顯卡功耗提升,符合 ATX 3.0 與 PCIe 5.0 規範的電源會是更穩妥的選擇。同時,一個散熱良好的機殼也是確保系統穩定運行的重要功臣,它能為所有發熱大戶提供足夠的冷空氣,避免過熱降頻。
六、電腦組裝新手必看:10 大常見 Q&A
Q1:我自己組裝電腦會比買品牌套裝機便宜嗎?
A:不一定。DIY電腦的彈性極高,您可以自由選擇每個零件的品牌與等級,潛力上可以組出性價比更高的機器。但若對價格不熟悉,也可能買到較貴的零件。最大的優點是未來進行電腦主機升級或電腦維修時更有彈性,且能完全符合自身需求。而品牌機則享有完整的保固與售後服務,省去自己處理問題的麻煩。
Q2:電腦零件這麼多品牌,該怎麼選擇?
A:建議新手從主流大品牌入手,例如 CPU 的 Intel 和 AMD,顯示卡的 NVIDIA 和 AMD,主機板的 ASUS、Gigabyte、MSI 等。這些品牌的產品線完整,從入門到高階都有,網路上的評測與教學資源也最豐富,遇到問題時更容易找到解答。您可以參考我們的 1萬到8萬預算內 電腦主機菜單推薦! 來獲取靈感。
Q3:組裝完電腦後,我需要自己做「系統安裝」嗎?
A:是的,組裝一台全新的電腦硬體後,它只是一台空機。您需要自行準備作業系統(如 Windows)的安裝媒體(通常是 USB 隨身碟),並進行完整的系統安裝流程,包含分割硬碟、安裝系統檔案、設定使用者帳戶等。若對此流程不熟悉,也可以尋求專業店家如 小唐電腦 協助處理。
Q4:CPU 的內顯跟獨立顯示卡有什麼差別?
A:CPU 內顯(Integrated Graphics)是整合在處理器晶片內的顯示功能,效能較基本,適合文書處理、上網、觀看 4K 影片等日常用途。獨立顯示卡(Dedicated Graphics Card)則是獨立的零件,擁有自己的處理晶片(GPU)與記憶體(VRAM),效能強大許多,是玩 3A 遊戲大作、進行影片剪輯、3D 渲染等工作的必備零件。
Q5:我的舊電腦可以進行「桌機升級」嗎?還是乾脆重組一台?
A:這取決於您電腦的年份與規格。如果您的電腦是 3-5 年內購買的,通常可以透過更換顯示卡、增加記憶體或升級 SSD 來獲得顯著的效能提升,這是 CP 值很高的桌機升級方案。但如果電腦太舊(例如還在使用 DDR3 記憶體),主機板架構可能已不支援新的零件,這時重組一台新電腦會是更好的選擇。
Q6:電源供應器瓦數越高越好嗎?
A:不是的。瓦數應該根據您整台電腦所有零件的總功耗來選擇,並預留約 20-30% 的餘裕。瓦數太低會導致供電不穩,電腦可能無預警重開機;瓦數過高則是一種浪費,且電源在低負載下運作效率較差。建議使用線上功耗計算機,或參考顯示卡官方建議的瓦數來做選擇。
Q7:記憶體 16GB、32GB、64GB 該怎麼選?
A:對於 2025 年來說,16GB (2x8GB) 是基本門檻,足夠應付日常使用與多數遊戲。32GB (2x16GB) 是遊戲玩家與內容創作者的甜蜜點,能確保在多工處理和執行大型遊戲時的流暢度。64GB (2x32GB) 以上則主要針對專業的影片剪輯、3D 建模或需要運行大量虛擬機的用戶。
Q8:如果電腦組裝失敗,開不了機怎麼辦?
A:請先不要慌張。首先,檢查最基本的問題:電源線是否插好?螢幕訊號線是否插在「獨立顯示卡」上而非主機板?記憶體是否確實插緊(聽到兩邊卡榫喀聲)?若問題持續,建議尋求專業的電腦維修服務,讓技師用專業工具為您檢測問題點。
Q9:M.2 NVMe SSD 和 2.5 吋 SATA SSD 差在哪?
A:兩者都是固態硬碟,但傳輸介面與速度差異巨大。M.2 NVMe SSD 直接插在主機板的 M.2 插槽上,透過 PCIe 通道傳輸,速度是 SATA SSD 的 5-10 倍甚至更高,適合當作系統碟與遊戲安裝碟。2.5 吋 SATA SSD 則需要接 SATA 線與電源線,速度較慢,但價格相對便宜,適合用來當作儲存資料的副硬碟。
Q10:為什麼需要考慮「筆電重灌」,跟桌機系統安裝一樣嗎?
A:筆電用久了可能會因為軟體衝突、系統垃圾過多而變慢或不穩定,這時「筆電重灌」就像是讓電腦恢復原廠設定,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流程上與桌機的系統安裝類似,但筆電需要特別注意驅動程式的相容性,尤其是觸控板、Wi-Fi、特殊功能鍵等。建議重灌前先到筆電官網下載所有必要的驅動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