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部落格
  • 電腦組裝
  • 【2025 主機板選購終極指南】ATX/M-ATX/ITX 尺寸與晶片組挑選首選教學,新手必看!

【2025 主機板選購終極指南】ATX/M-ATX/ITX 尺寸與晶片組挑選首選教學,新手必看!

September 17,2025
ChatGPT Image 2025年9月17日 下午02_51_29 (2)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9月17日

主機板選購教學:晶片組、尺寸大小 (ATX/M-ATX/ITX) 怎麼看?

 

一、前言:主機板是電腦的隱形骨幹

想自己進行電腦組裝,CPU、顯示卡總是大家最先討論的焦點,但常常忽略一個默默無聞卻至關重要的角色——主機板 (Motherboard)。如果說 CPU 是大腦,顯示卡是眼睛,那主機板就是串連全身的骨骼與神經系統。它決定了你的電腦能安裝哪些零件、擴充性如何,甚至影響到系統的長期穩定性。挑錯主機板,再好的 CPU 和顯卡也可能無法發揮全力。這篇文章將由 小唐電腦 團隊帶你從零開始,用最簡單的方式搞懂晶片組和尺寸,讓你第一次挑選主機板就上手!

二、看懂心臟:主機板晶片組 (Chipset) 是什麼?

晶片組是主機板上的核心控制晶片,它就像是 CPU 的秘書,負責 CPU 與其他零件(如記憶體、顯示卡、硬碟)之間的溝通橋樑。晶片組直接決定了主機板支援的 CPU 型號、記憶體規格、超頻能力以及 I/O 接口的數量與速度。目前市場由兩大陣營主導:Intel 和 AMD。

Intel vs. AMD 晶片組等級劃分

兩家都有高、中、低階的晶片組劃分,讓不同預算和需求的玩家選擇:

等級 Intel 晶片組 (支援 Core Ultra 200 系列) AMD 晶片組 (支援 Ryzen 9000 系列) 核心特色與適合對象
旗艦級 Z 系列 (例如 Z890) X 系列 (例如 X870E) 支援 CPU 與記憶體超頻、提供最完整的 PCIe 5.0 通道、最多 I/O 接口。適合追求極致效能、熱愛超頻的發燒友與搭配頂級 K 系列 / X 系列 CPU 的使用者。
主流級 B 系列 (例如 B860) B 系列 (例如 B850) 不支援 CPU 超頻但通常支援記憶體超頻,擴充性與 I/O 接口充足,CP 值最高。適合絕大多數遊戲玩家與內容創作者,是電腦組裝市場的主力。
入門級 H 系列 (例如 H810) A 系列 (例如 A720) 功能最基本,擴充性與 I/O 接口較少,不支援任何超頻。適合預算有限的文書、上網或基本影音娛樂使用者。

重點提示: 選擇晶片組的首要原則是「夠用就好,但不妥協」。如果購買了可超頻的 Intel Core Ultra 7 265K 處理器,卻搭配 B860 主機板,就浪費了 CPU 的超頻潛力。反之,若使用無法超頻的 Core Ultra 5 225F,卻買了昂貴的 Z890 主機板,則是把錢花在用不到的功能上。想了解更多 CPU 的選擇,可以參考我們的R5 7600、R5 9600X、R7 7700、R7 9700X 規格差異與用途推薦

三、選擇身形:ATX、M-ATX、ITX 尺寸大解析

決定了晶片組後,下一步就是選擇主機板的「尺寸」,這會直接影響到你的機殼選擇與擴充能力。常見的尺寸由大到小分別是 ATX、Micro-ATX (M-ATX)、Mini-ITX (ITX)。

 
尺寸規格 標準尺寸 (約略) 擴充槽數量 優點 缺點 適合族群
ATX (標準型) 30.5cm x 24.4cm 最多 (4 RAM, 6-7 PCIe) 擴充性最強、插槽間距大散熱好、安裝方便。 價格偏高、需要搭配較大的機殼。 追求極致效能、需要多張擴充卡的專業人士或硬派玩家。
Micro-ATX (M-ATX) 24.4cm x 24.4cm 中等 (4 RAM, 3-4 PCIe) 尺寸與擴充性的完美平衡、價格實惠、機殼選擇多。 擴充性略遜於 ATX,安裝大型顯卡時可能擋住部分插槽。 90%以上的遊戲玩家與一般使用者,是市場主流首選。
Mini-ITX (ITX) 17cm x 17cm 最少 (2 RAM, 1 PCIe) 體積極小,適合打造迷你主機或HTPC (家庭劇院電腦)。 擴充性極差、安裝空間狹小、對散熱要求高、價格不菲。 追求極致小體積、對擴充沒有要求的特定使用者。

選擇尺寸時,務必與你的機殼搭配。想了解更多機殼的挑選技巧,請參考我們的機殼選購指南|新手也懂的挑選懶人包

四、魔鬼在細節:主機板關鍵規格檢查清單

除了晶片組和尺寸,主機板上還有許多規格會影響你的使用體驗:

  • 供電模組 (VRM): 負責穩定供應 CPU 電力,愈高階的 CPU 對供電要求愈高。若要搭配 Core Ultra 9 或 Ryzen 9 等級的 CPU,請務必選擇供電用料紮實的主機板。
  • 記憶體插槽: 目前主流為 DDR5,建議直接選擇支援 DDR5 的主機板以獲得最佳效能與未來升級性。插槽數量方面,M-ATX 和 ATX 通常有 4 條,ITX 則為 2 條。
  • PCIe 插槽: 這是用來安裝顯示卡、音效卡等擴充卡的地方。為了迎接 RTX 50 系列 這類新世代顯卡,請確保第一條 PCIe x16 插槽支援 PCIe 5.0 規格。
  • M.2 插槽: 用來安裝高速 NVMe SSD,是目前系統碟的首選。建議至少選擇有 2 個支援 PCIe 4.0 以上的 M.2 插槽的主機板。
  • 後方 I/O 面板: 檢查 USB 埠的數量與規格 (Type-A, Type-C)、網路孔速度 (1GbE/2.5GbE)、以及是否有內建 Wi-Fi 和藍牙功能。

五、預算與需求:如何配對最適合你的主機板?

主機板的選擇應圍繞著你的核心需求——也就是 CPU 和顯示卡。這裡提供幾個 2025 年的搭配建議:

  • 入門文書/電競機 (預算優先):
    • CPU 方案: Intel Core Ultra 5 225F 或 AMD R5 7500F / R5 8400F
    • 主機板建議: 入門款 B 系列 M-ATX 主機板 (如 B860 / B850)。這個組合能滿足 1080p 遊戲需求,提供基本的擴充性,是 CP 值極高的選擇。
    • 替代方案: 若完全不考慮未來升級,可選擇更入門的 H/A 系列主機板,但擴充性會更受限。
  • 中高階遊戲/實況機 (主流首選):
    • CPU 方案: Intel Core Ultra 7 265K 或 AMD R7 9700X / R7 7800X3D
    • 主機板建議: 中高階 B 系列或入門 Z/X 系列 M-ATX/ATX 主機板。這類主機板擁有更好的 VRM 供電與散熱,能穩定發揮高階 CPU 效能,並提供充足的 M.2 和 USB 接口。
    • 替代方案: 若追求 RGB 燈效,可選擇有豐富 ARGB 接頭的型號;若注重靜音,可選擇 VRM 散熱片設計更紮實的型號。
  • 頂級效能/創作工作站 (追求極致):
    • CPU 方案: Intel Core Ultra 9 285K 或 AMD R9 9950X / R9 9950X3D
    • 主機板建議: 旗艦級 Z 系列或 X 系列 ATX 主機板。它們擁有最豪華的供電、最完整的 PCIe 5.0 支援和最豐富的擴充能力,是確保頂級硬體效能完全釋放的唯一選擇。

六、著眼未來:主機板的升級潛力與考量

一張主機板通常會陪伴你好幾年,因此在選購時考慮到「未來升級性」非常重要。這不僅是為了省錢,也是為了讓你的桌機升級過程更順利。

  • 優先投資 PCIe 5.0: 隨著 NVIDIA RTX 50 系列 顯示卡和新一代 PCIe 5.0 SSD 的普及,選擇一張支援 PCIe 5.0 的主機板能確保你在未來 2-3 年內升級新硬體時,不會遇到頻寬瓶頸。
  • 電源供應的預留: 選擇一張供電設計優良的主機板,即使你現在用的是中階 CPU,未來若想在同腳位下升級到更高階的型號,主機板也能穩定支援。搭配一顆好的電源供應器更是重中之重,建議參考電源選錯,小心燒卡!ATX 3.0 與 PCIe 5.0 電源供應器解析
  • 擴充插槽的預留: 即使現在用不到,多一個 M.2 插槽或 PCIe 插槽,未來可能就是你增加儲存空間或安裝擷取卡、音效卡的關鍵。

前往小唐電腦 Shorts 頻道

想看更多電腦小知識的快節奏短影音嗎?

立即點擊前往我們的 Shorts 頻道!

想看更多電腦組裝的實際成品

歡迎前往我們的頻道觀看!看看我們如何為客戶打造各種夢幻主機。

探索更多客製化電腦作品

九、主機板選購常見 Q&A 問與答

Q1:我需要買到最高階的 Z 系列或 X 系列主機板嗎?

這完全取決於您的 CPU 選擇與使用需求。如果您購買的是 Intel K 系列(例如 Core Ultra 7 265K)或 AMD X 系列(例如 Ryzen 7 9700X)這種不鎖頻的處理器,並且有超頻需求,那麼選擇對應的 Z 系列 (Intel) 或 X 系列 (AMD) 主機板是必要的,因為它們提供了超頻所需的電壓調整與 BIOS 選項。但如果您選擇的是非 K 系列的 Intel CPU 或非 X 系列的 AMD CPU,且沒有超頻打算,那麼主流的 B 系列主機板就能提供絕佳的效能與擴充性,是 CP 值最高的選擇,可以將預算轉移到顯示卡或 SSD 上,對於大多數遊戲玩家和創作者來說已經綽綽有餘。

Q2:主機板上的 M.2 插槽數量越多越好嗎?

不一定。M.2 插槽的數量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其支援的「速度」與「通道配置」。一般玩家通常安裝 1 到 2 條 M.2 SSD(一條系統碟,一條遊戲/資料碟)就非常夠用。選購時應注意 M.2 插槽是否支援最新的 PCIe 5.0 或主流的 PCIe 4.0 規格,這會直接影響 SSD 的讀寫速度。此外,有些主機板的 M.2 插槽會與 SATA 連接埠共用頻寬,同時使用可能會導致其中一個失效,安裝前需詳閱主機板說明書。因此,與其追求數量,不如確保插槽規格符合您購買的 SSD,並至少有 1-2 個高速插槽即可。

Q3:ATX、M-ATX、ITX 主機板的效能有差異嗎?

在相同晶片組、相同供電設計的前提下,主機板尺寸本身並不會直接影響核心效能(如 CPU、GPU 的運算速度)。ATX、M-ATX 和 ITX 的主要差異在於「擴充性」和「散熱潛力」。ATX 主機板擁有最多的 PCIe 插槽、M.2 插槽和 RAM 插槽,適合需要安裝多張擴充卡(如擷取卡、音效卡)的專業用戶。ITX 則因尺寸極小,擴充性最受限,但適合打造迷你電腦。M-ATX 是最平衡的選擇,擴充性滿足多數使用者,也能裝進較小的機殼。效能的瓶頸通常來自供電模組 (VRM) 的設計,高階的 M-ATX 或 ITX 主機板,其供電能力可能比入門級的 ATX 更強。

Q4:我怎麼知道我想買的 CPU 跟主機板是否相容?

確認 CPU 與主機板相容性主要看兩個關鍵點:腳位 (Socket)晶片組 (Chipset)。首先,CPU 的腳位必須與主機板的腳位完全一致,例如 Intel Core Ultra 200 系列使用 LGA 1851 腳位,而 AMD Ryzen 9000 系列使用 AM5 腳位,兩者絕不相容。其次,晶片組也必須支援該 CPU 型號。您可以直接到主機板製造商的官方網站,找到您想購買的主機板型號,進入「支援」或「CPU 支援列表」頁面,就能查詢到所有相容的 CPU 型號以及對應需要的 BIOS 版本。這是最準確無誤的確認方式,也是進行電腦組裝前的必要功課。

Q5:什麼是 BIOS Flashback 功能?這個功能重要嗎?

BIOS Flashback 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它允許使用者在不安裝 CPU、記憶體的情況下,僅透過 USB 隨身碟和主機板上的專用按鈕來更新 BIOS。這個功能在購買新一代 CPU 但主機板庫存較久、BIOS 版本過舊而無法開機時,能發揮關鍵作用。若沒有此功能,您可能需要找一顆舊的、該主機板支援的 CPU 來開機並更新 BIOS,過程非常麻煩。對於 DIY 新手或想第一時間升級最新 CPU 的玩家來說,選擇一張具備 BIOS Flashback 功能的主機板,能省去很多潛在的麻煩,可說是一項重要的保險功能,強烈建議納入選購考量。

Q6:主機板的 Wi-Fi 是必要的嗎?還是用外接網卡就好?

主機板內建 Wi-Fi 的最大優點是整合性高、美觀且訊號穩定。它通常會搭配最新的 Wi-Fi 6E 或 Wi-Fi 7 標準,並整合藍牙功能,方便連接無線耳機、手把等周邊。對於家中網路孔位置不便,或是不希望額外線材纏繞的使用者來說,內建 Wi-Fi 的主機板非常方便。雖然外接式 USB Wi-Fi 網卡也能提供無線網路,但其天線較小,訊號強度和穩定性通常不如主機板直接拉出天線的設計。如果您對無線網路的穩定性與速度有較高要求,或是會使用大量藍牙設備,多花一點預算選擇內建 Wi-Fi 的型號是值得的投資。

Q7:主機板上的 VRM 供電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

VRM (Voltage Regulator Module,電壓調節模組) 是主機板上負責將電源供應器提供的 12V 電壓,轉換為 CPU 所需的、更低且穩定的電壓(約 1.V-1.5V)的關鍵元件。一組強大的 VRM 系統,通常意味著更多的供電相數和更好的散熱設計。這對於高階 CPU(如 Core Ultra 9 或 Ryzen 9)尤其重要,因為它們在高速運作時需要大量且穩定的電流。如果 VRM 設計不佳或散熱不良,可能會在高負載時過熱降頻,導致 CPU 效能無法完全發揮,甚至影響系統穩定性。因此,在選擇高階 CPU 進行電腦主機升級時,搭配一張供電紮實的主機板是確保效能完全釋放的基礎。

Q8:主機板的保固時間長短有差嗎?該怎麼選?

主機板是整台電腦的中樞,其穩定性至關重要,因此保固服務是選購時的重要考量。市場上主機板的保固期通常為 3 至 5 年。一線品牌(如華碩、技嘉、微星)通常提供 3 年的基本保固,部分高階型號註冊後可延長至 5 年。更長的保固期代表廠商對其產品的用料和品質更有信心。考量到主機板一旦損壞,整台電腦都會癱瘓,且更換過程相對繁瑣,選擇一個保固期長、維修據點多、售後服務評價好的品牌,能為您的長期使用提供更多保障。若預算允許,優先選擇提供 4 年或 5 年保固的型號,會讓您更安心。

Q9:DDR5 和 DDR4 的主機板我該怎麼選?

截至 2025 年,DDR5 記憶體已成為市場主流,價格也趨於合理。DDR5 相比 DDR4 擁有更高的時脈、更大的頻寬和更低的運作電壓,對於遊戲幀數和專業軟體的處理效率都有實質提升。目前最新的 Intel Core Ultra 200 系列與 AMD Ryzen 7000/9000 系列平台,都已全面轉向支援 DDR5。除非您的預算極度受限,並且是選擇舊平台進行組裝,否則強烈建議直接選擇支援 DDR5 的主機板。這不僅能獲得當下更好的效能,也為未來的桌機升級保留了空間。您可以參考我們的專文記憶體升級你搞懂了嗎?DDR4、DDR5 差在哪?了解更詳細的差異。

Q10:如果我的主機板壞了,找店家維修划算嗎?

主機板是否值得維修,取決於損壞情況、保固狀態和主機板本身的價值。如果在保固期內,直接送回原廠處理是最佳選擇。若已過保,一些簡單問題如 BIOS 損毀、電容爆漿等,維修費用可能不高,找經驗豐富的店家處理是可行的。但如果是晶片組、CPU 針腳等核心元件損壞,維修費用可能接近甚至超過一塊新主機板的價格,且維修後仍有不穩定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更換一塊新的主機板通常是更明智、更省時的選擇。若您不確定,可以尋求專業的高雄電腦維修店家進行檢測估價,再決定維修還是升級。

十、結語與行動呼籲

挑選主機板看似複雜,但只要掌握「晶片組對應 CPU」、「尺寸配合機殼」、「規格滿足需求」三大原則,就能輕鬆選到最適合你的那張板子。主機板是穩定性的基石,一張好的主機板能讓你的電腦戰好幾年。希望這篇教學對你有幫助!

如果您在選擇上還有任何疑問,或需要專業的電腦組裝電腦維修建議,歡迎隨時聯繫 小唐電腦。我們提供免費的線上估價與諮詢服務,幫助你打造最完美的電腦主機!

關於小唐電腦團隊

小唐電腦 擁有 10 年以上組裝與維修經驗,專注於為 遊戲玩家、專業工作者 打造 高效能、最穩定 的客製化電腦。從效能調校到散熱優化,我們嚴格把關每一台主機,並提供完整售後支援,成為您最值得信賴的電腦夥伴。

組裝

文章目錄

關鍵字搜尋

訂閱電子報

姓名
E-mail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