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叫「芯片」、RAM 叫「內存」?2025 兩岸電腦術語對照表,新手組裝必看!
2025年最新!電腦用語兩岸大不同?CPU 叫「芯片」?一篇搞懂術語不踩雷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11月1日
為什麼兩岸電腦用語差這麼多?
核心答案:兩岸電腦用語的差異,主要源於 1980 至 1990 年代電腦中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不同。
對於剛接觸 電腦組裝 的朋友來說,在觀看網路上的評測影片或文章時,一定常常滿頭問號。為什麼台灣說的「CPU」,對岸叫「芯片」?「記憶體」又變成了「內存」?「硬碟」怎麼會是「硬盤」?
這背後的原因很單純:
- 台灣: 發展較早,許多術語直接沿用英文原文 (如 CPU、SSD),或是受到早期日文翻譯的影響 (如「硬碟」)。
- 中國大陸: 發展稍晚,由官方或學術機構進行了更系統性的「中文化」翻譯,傾向使用字面意義更貼近的詞彙 (如「中央處理器」、「固態硬盤」),並在口語中簡化為「芯片」、「內存」等。
兩地用語沒有對錯之分,只是習慣不同。但如果您想看懂更多元的資訊,例如中國大陸Bilibili 上的開箱評測,或是在淘寶、京東上比較規格,搞懂這些術語對照就非常重要。這篇教學會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幫助完全不懂電腦的朋友快速上手。(相關資訊也可參考 維基百科:海峽兩岸用語差異列表)
硬體篇:常見電腦組裝零件用語對照表
搞懂硬體是 客製化電腦主機 的第一步。以下是我們為您整理的最常見硬體零件對照表,讓您在看 電腦菜單 時不再困惑:
| 台灣常用語 | 中國大陸用語 | 英文 / 說明 |
|---|---|---|
| CPU / 處理器 | 芯片 / 處理器 / CPU |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電腦的大腦) |
| 顯示卡 / 顯卡 | 顯卡 / 獨顯 | Graphics Card / GPU (負責遊戲與影像) |
| 記憶體 | 內存 / 內存條 | RAM (暫存資料的地方) |
| 主機板 | 主板 | Motherboard (連接所有零件的平台) |
| 固態硬碟 (SSD) | 固態硬盤 / 固態 | Solid State Drive (速度快的系統碟) |
| 傳統硬碟 / 機械硬碟 (HDD) | 機械硬盤 / 硬盤 | Hard Disk Drive (容量大的資料碟) |
| 電源供應器 / 電供 | 電源 | Power Supply / PSU (電腦的心臟,負責供電) |
| 機殼 | 機箱 | Case (電腦的外殼) |
| 散熱器 (風冷/水冷) | 散熱器 (風冷/水冷) | Cooler (幫 CPU 降溫) |
| 隨身碟 | U盤 / 閃存盤 | USB Flash Drive |
軟體與網路篇:常用術語對照表
除了硬體,軟體和網路操作的說法也有不同。例如您在 筆電重灌 或遇到 電腦當機 問題時,看懂這些詞彙能更快找到解決方法。
| 台灣常用語 | 中國大陸用語 | 英文 / 說明 |
|---|---|---|
| 軟體 | 軟件 / 應用 | Software |
| 應用程式 (App) | 應用 / APP | Application |
| 驅動程式 | 驅動 | Driver (讓硬體能正常運作的程式) |
| 下載 | 下載 | Download (兩岸用語相同) |
| 上傳 | 上傳 | Upload (兩岸用語相同) |
| 安裝 | 安裝 | Install (兩岸用語相同) |
| 格式化 | 格式化 | Format (清除硬碟資料) |
| 當機 / 死當 | 死機 / 崩潰 | Crash / Freeze |
| 閃退 | 閃退 | (程式自動關閉,兩岸用語相同) |
| 程式錯誤 / Bug | Bug / 漏洞 | Bug |
| 駭客 | 黑客 (hēi kè) | Hacker |
| 網際網路 | 互聯網 / 互聯網 | Internet |
| 網站 | 網站 / 站點 | Website |
| 連結 | 鏈接 / 鏈接 | Link |
常見 Q&A 問與答
我們整理了 10 個電腦初學者最常問的兩岸用語問題,用「倒金字塔」的方式,第一句就給您核心答案!
Q1:為什麼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電腦用語差這麼多?
A:這主要是因為電腦技術發展的歷史背景不同。台灣在 1980-1990 年代電腦剛起步時,大量術語直接沿用美式英文或受早期日文翻譯影響,例如「硬碟」、「軟體」。而中國大陸則在稍晚的發展階段中,由官方機構或學者進行了更系統性的「中文化」翻譯,傾向使用字面意義更貼近的詞彙,例如「硬盤」、「軟件」。兩地在資訊隔閡的年代各自發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現在的差異。
Q2:我常聽到「芯片」到底是什麼?是 CPU 嗎?
A:「芯片」(xīn piàn) 這個詞比較廣泛,它指的是「晶片」或「積體電路」(IC) 的總稱。不過,在中國大陸的日常用語中,它最常被用來指電腦的「CPU」(中央處理器),有時也會用來指「GPU」(圖形處理器)的核心。所以當您聽到「這台電腦的芯片很強」,通常就是在說它的 CPU 效能很好。在台灣,我們更習慣直接說 CPU 或處理器。
Q3:中國大陸說的「內存」條,是不是就是台灣的「記憶體」?
A:是的,完全正確。「內存」(nèi cún) 指的就是電腦的「記憶體」(RAM, Random Access Memory)。這個詞的邏輯是「內部儲存器」,用來區別於「外部儲存器」(如硬碟)。所以如果您在看對岸的評測影片,提到「內存 32G」,指的就是 32GB 的記憶體。同樣地,他們稱「內存條」就是指我們說的「記憶體模組」。
Q4:「硬盤」和「固態硬盤」有什麼不一樣?
A:「硬盤」(yìng pán) 是「硬碟」的統稱,在中國大陸,這個詞一開始主要指傳統的「機械硬碟」(HDD)。而「固態硬盤」(gù tài yìng pán) 則非常精確地對應台灣的「固態硬碟」(SSD)。所以,如果您需要電腦主機升級,想把舊的 HDD 換成 SSD,在對岸的說法就是「把機械硬盤換成固態硬盤」。
Q5:「顯卡」和「獨顯」是什麼意思?
A:「顯卡」(xiǎn kǎ) 就是台灣說的「顯示卡」(Graphics Card / GPU)。而「獨顯」(dú xiǎn) 是「獨立顯示卡」的縮寫,指的是非 CPU 內建的、獨立插在主機板上的顯示卡,例如 NVIDIA RTX 50 系列或 AMD RX 9000 系列。相對地,「核顯」(hé xiǎn) 指的就是 CPU 內建的「核心顯示」(內顯)。
Q6:我看不懂中國大陸的評測文章怎麼辦?
A:不用擔心!雖然術語不同,但電腦零件的「型號」是全球統一的。例如 Intel Core Ultra 7 265K、NVIDIA RTX 5070 這些型號在兩岸都一樣。建議您直接跳過描述性的文字,專注看他們整理的「規格表」和「測試數據圖表」(例如 FPS 跑分)。只要抓住關鍵的型號和數字,就能看懂 80% 的內容。這對於您在做電腦菜單功課時非常有幫助。
Q7:什麼是「U盤」?跟「隨身碟」一樣嗎?
A:是的,「U盤」(U pán) 是中國大陸對「USB 隨身碟」最常見的稱呼,取自 USB Disk 的諧音和縮寫。另外,他們有時也會稱之為「閃存盤」(shǎn cún pán),對應台灣說的「快閃記憶體」。所以「U盤」和「閃存盤」基本上都等同於我們說的「隨身碟」。
Q8:在軟體方面,常聽到的「軟件」和「驅動」是什麼?
A:「軟件」(ruǎn jiàn) 對應的就是台灣的「軟體」(Software)。而「驅動」(qū dòng) 則是「驅動程式」(Driver) 的簡稱,這個用法在台灣現在也很常見。例如,更新顯示卡效能就需要安裝新的「顯卡驅動」。如果您需要系統安裝或筆電重灌,了解這些術語會很有幫助。
Q9:如果我看對岸的電腦菜單價格表,是不是只有術語不同?
A:術語是最大的差異,但不是唯一的。如果您考慮從中國大陸購買零組件,雖然價格可能看起來很誘人,但必須考慮幾個重點:1. 電壓差異(大陸為 220V,台灣 110V),特別是電源供應器。 2. 保固問題,許多品牌的保固是區域性的,在台灣可能無法享受完整的保固服務。 3. 運送風險與關稅。如果電腦不幸電腦開不了機怎麼辦?在台灣購買才能享有最即時的電腦維修服務。
Q10:「當機」或「閃退」在中國大陸怎麼說?
A:這很有趣。台灣說的「當機」(Crash),在中國大陸更常說「死機」(sǐ jī) 或「崩潰」(bēng kuì)。而應用程式(他們稱 App 為「應用」或「APP」)突然關閉,台灣常說「閃退」,他們也普遍使用「閃退」(shǎn tuì) 這個詞,算是兩岸共通的網路用語。了解這些有助於您在搜尋電腦當機問題時,能看懂更多解決方案。
結語:看懂術語,電腦組裝不求人
看懂兩岸的電腦用語,能讓您在蒐集資料時更得心應手。無論是看評測、逛論壇,還是未來想嘗試 線上估價,都不會再被「芯片」、「內存」、「顯卡」這些詞彙卡住。
當然,如果您覺得 組裝電腦 還是太複雜,或者有 電腦維修 的需求,小唐電腦 團隊隨時準備為您服務。我們提供專業的 電腦估價系統 和 宅配電腦 服務,讓您用最合理的 電腦維修價格 獲得最專業的協助。
延伸閱讀
想了解更多硬體知識嗎?看看這些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