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11月記憶體漲價懶人包:DDR5 漲幅 70% 玩家該買嗎?(內附價格表格)
最後更新日期:2025-11-13 (依 2025 年 Q3~Q4 DRAM 市場趨勢整理)
文章目錄
2025 記憶體漲價總整理:先講結論
用一句話講完現在的狀況:2025 年 7 月到 11 月,桌機用 DDR4、DDR5 記憶體與 SSD 價格全面上漲,主流容量平均漲幅約在 50%~70%,部分高階型號甚至接近翻倍。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與通路資料,2025 年 Q3 PC DRAM 合約價季漲約 8~13%,進入 Q4 後,預估漲幅被上修到 18~23%,甚至有分析指出 DRAM 年增幅已超過 170%。另外也有報告提到,部分 DDR5 模組自 9 月以來累計漲幅已達 80~130%。
核心結論整理:DDR5、DDR4 都在漲,差別只是「誰漲得比較兇」與「基期高不高」。
- 7 月到 11 月之間,32GB DDR5 記憶體 在台灣一般玩家常見通路,平均價格大約上漲 50%~60% 左右(示意數據,下方有表)。
- 曾經便宜到「可以先囤一套」的 DDR4 16GB、32GB 套裝,現在也往上拉,讓舊平台 電腦主機升級 變得不再那麼甜。
- SSD(特別是高階 NVMe) 同樣受 NAND 漲價影響,Q4 合約價估計漲 15~20%,一路反映到一般消費者的售價。
如果你只是想知道「現在到底要不要買?」這裡先給結論:
- 近期 1~3 個月內會用到新電腦/要升級:可以買,但要接受現在就是高點區間,建議一次買到足夠容量,避免之後再補貨時遇到更貴。
- 完全沒有明確需求,只是覺得以後可能會想升級:可以暫緩,不需要為了「怕再漲」去囤貨,因為記憶體是高度循環的產業,之後仍有機會修正。
對玩家來說,真正要思考的不是「會不會再漲」,而是:
- 你現在的工作或遊戲,是否已經被記憶體容量、速度卡住?
- 這台電腦預計要用幾年?是短期過渡機,還是要撐 5~7 年的主力機?
- 現在把錢加在 記憶體,會不會犧牲了更重要的 顯示卡 或 SSD?
後面段落會用表格、簡單的案例,帶你一步一步看懂:電腦組裝 時,面對這波漲價可以怎麼調整預算,才不會覺得白被市場晃了一圈。
7 月 vs 11 月價格漲幅表格:看數字就懂
底下的價格,以 2025 年台灣常見通路的實際成交區間為基準,整理成「平均示意值」,方便看出漲幅趨勢。實際每一家店、每個品牌會有落差,但方向大致相同。
1. 主流桌機用 DDR4 / DDR5 記憶體價格變化
| 品項 | 典型用途 | 7 月平均價格區間 (NTD) | 11 月平均價格區間 (NTD) | 估計平均價差 | 估計漲幅 |
|---|---|---|---|---|---|
| DDR5 16GB (8GB×2) 入門套裝 | 一般文書、入門遊戲 | $1,490~$1,690 | $2,590~$2,890 | 約 +$1,150 | 約 +70%~80% |
| DDR5 32GB (16GB×2) 主流套裝 | 主流 2K 遊戲、剪輯、直播 | $2,490~$2,790 | $3,990~$4,490 | 約 +$1,600 | 約 +55%~65% |
| DDR5 64GB (32GB×2) 進階套裝 | 3D 製圖、虛擬機、多工創作 | $4,790~$5,290 | $7,690~$8,490 | 約 +$3,050 | 約 +55%~65% |
| DDR4 16GB (8GB×2) | 舊平台升級(AM4、10~12 代 Intel) | $890~$990 | $1,490~$1,790 | 約 +$700 | 約 +70%~80% |
| DDR4 32GB (16GB×2) | 舊平台高配、入門創作 | $1,690~$1,890 | $2,690~$3,090 | 約 +$1,000 | 約 +50%~60% |
說明:上述為整理後的示意平均價,用來幫你感受「大概漲了多少」。實際價格會依品牌(例如 Micron、Samsung、Hynix)、顆粒等級、RGB 散熱片與否,以及當下通路與活動而變動。
2. SSD 價格走勢(搭配記憶體一起漲)
NAND Flash 價格在 2025 Q4 一樣呈現 15~20% 左右的上漲,尤其是高階 PCIe 4.0/PCIe 5.0 SSD,已經開始反映在實際售價上。
| 品項 | 7 月平均價格區間 | 11 月平均價格區間 | 估計漲幅 |
|---|---|---|---|
| PCIe 4.0 SSD 1TB(主流系統碟) | $1,690~$1,990 | $1,990~$2,390 | 約 +15%~20% |
| PCIe 4.0 SSD 2TB(創作者、遊戲倉庫) | $2,990~$3,290 | $3,690~$3,990 | 約 +20%~25% |
| PCIe 5.0 SSD 2TB(高階旗艦碟) | $4,990~$5,490 | $6,290~$6,990 | 約 +25%~30% |
3. 用超簡單比喻理解「漲多少」
- 原本花 3,000 元左右 就能入手的 32GB DDR5 主流套裝,現在要抓到 4,000 元以上 才比較穩。
- 原本 1,700 元上下的 1TB SSD,現在常常要看到 2,000 元以上才買得到同等級產品。
- 對一台 中高階遊戲電腦 來說,整體成本大約多了 2,000~4,000 元,而且還集中在你看不到的零件上。
總結:從表格可以看到,「容量越大、越新世代的記憶體,漲幅通常越明顯」。對新組機來說,記憶體與 SSD 已經從「配角」變成很會吃預算的主角之一。
如果你正在考慮 電腦主機升級 或 桌機升級,下一段會教你從產業面理解:到底為什麼會漲成這樣,這波會不會只是短期現象。
為什麼記憶體會漲?AI、伺服器與產能轉移一次講清楚
記憶體之所以大漲,關鍵不是「玩家突然買很多」,而是 AI 伺服器、資料中心、高頻寬記憶體(HBM)把產能吃光了,一般桌機這邊只是被波及到的尾巴。
1. AI 資料中心吃掉大量 DRAM 產能
- 生成式 AI、雲端服務、GPU 伺服器需要非常大量的 DRAM 與 HBM。
- 市場調查顯示,企業級記憶體需求爆發之後,DRAM 合約價格在 2025 年已經出現超過 170% 的年增幅,漲幅甚至超過黃金。
- 供應商為了賺取更高毛利,優先滿足伺服器與 AI 客戶,一般 PC、筆電就變成「排隊拿剩下的」。
2. DDR4 產線縮減,DDR5 也沒你想像中那麼多
- 大廠把產線從 DDR4 轉移到 DDR5、HBM,導致 DDR4 供給大幅收縮,價格反而被推高。
- DDR5 雖然是新世代,但需求成長很快,加上製程轉換,實際可供貨量也不是無限。
- 結果就是:舊的貴、新的也不便宜,玩家無論買哪邊都感受到壓力。
3. SSD 跟著一起漲:NAND 也在牛市
- 同樣因為 AI 伺服器、大型儲存系統需求增加,廠商對 NAND Flash 也調整價格。
- 有報告指出,2025 年 NAND 與 DRAM 的合約價在 Q4 一次上調 15~20%。
4. 對玩家與一般消費者的實際影響
- 小改機、筆電重灌、加記憶體這種「小升級」,現在的成本感受會比去年痛很多。
- 新組機預算,如果你過去抓 3 萬就很舒服,現在常常要 3.2~3.5 萬才能配到類似等級。
- 對於 電腦維修、電腦組裝 這種在地門市來說,報價必須更透明,把「記憶體、SSD 漲價幅度」講清楚,避免客人誤會亂喊價。
如果你想更深入看國際報價,可以參考像 TrendForce 的 DRAM 價格趨勢 或 DRAMeXchange 等專業報價網站,這些都是全球大廠交易的重要參考。
預算有限怎麼配?電腦組裝零件選擇與替代方案
在記憶體、SSD 漲價的環境下,電腦組裝 最重要的策略是「守住顯示卡與平台,記憶體容量夠用即可」。也就是說:寧可犧牲一點記憶體規格,先確保 CPU、GPU 不被閹割。
1. 為什麼先守顯示卡?(RTX 50 系列與 AMD RX 9000 系列)
遊戲 FPS、大部分 3D 效能,顯示卡永遠是主角。新一代 NVIDIA RTX 50 系列 (RTX5060、RTX5060Ti 16G、RTX5070 12G 等) 採用 Blackwell 架構與 DLSS 4.0,升級後畫面與流暢度提升很明顯。AMD 這邊則有 RX9060XT 16G、RX9070XT 16G 等選擇,適合偏性價比取向的玩家。
2. CPU 平台怎麼選?(Intel Core Ultra 與 Ryzen 9000/8000 系列)
在記憶體漲價時期,強烈建議一次上到「未來幾年都能升級」的平台,例如:
- Intel:Core Ultra 5 245K / 245KF、Core Ultra 7 265K / 265KF、Core Ultra 9 285K,適合作為高階遊戲與創作平台。
- AMD:R5 7600、R5 9600X、R7 9700X、R7 9800X3D,到旗艦的 R9 9900X、R9 9950X。入門到中階還有 R5 7500F、R5 8400F、R7 8700F 等實惠選擇。
3. 實際搭配範例:三種預算等級建議
| 等級 | 典型用途 | 建議 CPU | 建議顯示卡 | 建議記憶體 | 建議 SSD |
|---|---|---|---|---|---|
| 入門遊戲 / 學生機 | 1080p 遊戲、課業、影音 | R5 7500F / R5 8400F / Ultra 5 225F | RTX5050 / RX9060XT 8G | DDR5 16GB 起跳,可預留兩條插槽 | PCIe 4.0 SSD 1TB |
| 主流遊戲 / 直播 | 2K 遊戲、直播、剪輯 | R5 9600X / R7 9700X / Ultra 5 245K | RTX5060Ti 16G / RTX5070 12G / RX9060XT 16G | DDR5 32GB (16×2),CL30~36 | PCIe 4.0 SSD 1TB 系統 + 2TB 遊戲碟 |
| 創作者 / 重度多工 | Blender、VM、多軌剪輯 | R7 9800X3D / R9 9900X / Ultra 7 265K | RTX5070Ti 16G / RTX5080 16G | DDR5 64GB 起跳,預留升級到 96GB/128GB | PCIe 4.0 或 5.0 SSD 2TB 系統 + 2TB 以上素材碟 |
4. 不同需求的替代方案(降一階或改配置)
如果你預算被記憶體吃掉太多,可以用以下邏輯調整:
- 優先保留顯示卡等級,記憶體先從 32GB 開始:例如原本想要 DDR5 64GB,可先退一步用 32GB,但顯示卡維持 RTX5070Ti。
- 平台要新、容量可晚點補:先上 R7 9700X + B850 / X870 主機板,記憶體先配 32GB,等價格回落再升級到 64GB。
- 重視靜音:可以略降顯示卡一個等級(如 RTX5070 → RTX5060Ti 16G),預算挪去安靜的風扇與較厚的塔散或水冷。可參考 電腦水冷好用嗎?散熱方式、優缺點與選購指南一次看懂!
- 重視 RGB 燈效:優先挑外觀與燈光好看的記憶體與機殼,顯示卡則選擇同級中價位合理且溫度表現穩定的款式。
重點:在這波漲價裡,真正會影響你使用體驗的,是「容量夠不夠」與「顯示卡有沒有被砍太慘」,而不是 CL 數字差一點或 SSD 有沒有到 Gen5。
如果你對「完整菜單」與實際範例有興趣,可以延伸閱讀:
若你已經被這波漲價搞到不知道怎麼配,可以直接讓 小唐電腦 幫你看預算與需求,規劃一份不會被亂砍規格的 電腦報價單 與 電腦估價系統。
實際效能範例:多花的記憶體,爽度差多少?
很多玩家會問:「既然記憶體漲那麼多,我從 32GB 升到 64GB 有感嗎?」先給答案:對一般遊戲玩家,差異有限;對創作者、多工與虛擬機使用者,差異非常明顯。
1. 遊戲實測範例(示意數據)
下表為以 AMD R7 7800X3D + RTX5070Ti 16G 平台,在 2K 解析度、高畫質設定下的示意數據,主要用來說明「記憶體容量」在遊戲上的影響大約落在哪裡。
| 遊戲 / 情境 | 記憶體容量 | 平均 FPS | 最低 FPS | 主觀體感 |
|---|---|---|---|---|
| 大型開放世界遊戲 A | DDR5 32GB | 110 | 80 | 整體流暢,偶爾讀取場景時掉幀 |
| 大型開放世界遊戲 A | DDR5 64GB | 114 | 88 | FPS 提升有限,但場景切換更平順 |
| 競技射擊遊戲 B | DDR5 32GB | 260 | 210 | 體感非常順,CPU/GPU 成為瓶頸 |
| 競技射擊遊戲 B | DDR5 64GB | 262 | 215 | 差異極小,多數玩家不易分辨 |
2. 創作與多工實測範例(示意數據)
創作與工作負載,對記憶體容量非常敏感。以下是以 R9 9900X + RTX5080 平台,在常見工作情境下的示意差異:
| 工作情境 | 記憶體容量 | 專案載入時間 | 輸出 / 渲染時間 | 體感差異 |
|---|---|---|---|---|
| 4K 影片剪輯專案 (多軌、套 LUT) | DDR5 32GB | 約 25 秒 | 100% | 時間線滑動偶有卡頓,背景輸出時多工較吃力 |
| 4K 影片剪輯專案 (多軌、套 LUT) | DDR5 64GB | 約 18 秒 | 約 90% 時間 | 時間線明顯順暢,邊輸出邊上網查資料也較穩定 |
| 3D 渲染場景 (中大型模型) | DDR5 32GB | 模型載入略慢 | 基準值 | 記憶體快滿時,系統容易出現卡頓 |
| 3D 渲染場景 (中大型模型) | DDR5 64GB | 載入時間縮短 10~20% | 渲染時間略有縮短 | 操作過程更穩定,開多個檔案也比較放心 |
總結:
- 純遊戲玩家:32GB 已足夠應付絕大多數情境,64GB 比較像是「爽度升級」而不是必要條件。
- 剪輯、3D、虛擬機、多工:64GB 以上非常有感,而且能延長整台機器的壽命週期。
- 預算有限:記憶體先 32GB,未來價格回落時再升級,是最穩的路線。
如果你想更深入理解「卡頓到底是顯示卡還是螢幕設定問題」,可以參考:遊戲Lag、FPS狂掉?兇手是顯卡還是螢幕?一次搞懂設定與解法
常見 Q&A:10 個你一定會問的問題
Q1. 記憶體 2025 年 7~11 月到底漲了多少?
簡單講,多數玩家常用的 DDR4、DDR5 套裝,大約都是以 50%~70% 漲幅 在跳。以主流的 32GB DDR5 套裝為例,7 月常見價大約落在 2,500~2,800 元之間,11 月已經常看到 4,000 元以上的標價。DDR4 更誇張,因為產線被縮減,16GB、32GB 套裝都有 50% 以上的漲幅。實際金額會依品牌、顆粒與當下通路活動不同,但只要你有一陣子沒看報價,現在重新查一次,通常都會有「怎麼突然變那麼貴」的感覺。
Q2. 現在買記憶體會不會「買在高點」?
從產業趨勢來看,現在確實是在一個相對高點區間,但不一定是「絕對天花板」。DDRM 是高度循環的產業,歷史上經常走「幾年大漲、幾年修正」的節奏。2025 年會這麼貴,主要是 AI 伺服器與 HBM 吸走大量產能、廠商也趁機調整價格。短期內很難期待價格大跌,但一年、兩年後,當產能擴充完成、需求回到平衡,仍然有機會看到下修。對一般玩家來說,真正該思考的是「你會不會在未來 3~6 個月內真的需要這台電腦」,而不是精準抓高低點。
Q3. 如果我現在只玩遊戲,記憶體要買幾 GB 才夠?
結論很簡單:純遊戲玩家建議直接從 32GB DDR5 起跳。目前多數 3A 大作與線上遊戲,在搭配 Windows 11 與各種背景程式的情況下,16GB 已經接近極限,容易碰到切換視窗時卡頓或載入時間過長。32GB 能確保你在遊戲中開 Discord、瀏覽器、直播後台或錄影軟體時仍有餘裕。如果你偶爾剪影片或開實況,32GB 幾乎是最低安全值。64GB 則適合頻繁多工、剪輯較複雜素材或 3D 工程的玩家。
Q4. 我有舊平台(DDR4),現在還值得升級記憶體嗎?
如果你的舊平台還能滿足 CPU 與顯示卡的需求,單純把記憶體從 8GB 或 16GB 升級到 32GB DDR4,仍然是有意義的,尤其是你有多工需求的時候。不過要注意,DDR4 現在的漲幅也不小,有些容量甚至比部分 DDR5 套裝還貴。若你本來就有計畫在一兩年內整機汰換到 DDR5 平台,與其重金升級 DDR4,不如先撐著用,之後把預算直接集中到新的平台與顯示卡上。這種情況下,可以先和像 小唐電腦 這樣的門市討論,幫你判斷「升級舊機」或「直接換新機」哪個總成本比較合理。
Q5. 記憶體速度(頻率、CL)還重要嗎,還是容量比較重要?
容量永遠優先於頻率與 CL 數字。對大多數玩家與一般使用者來說,如果你的選項是「16GB DDR5-6400 CL32」對上「32GB DDR5-6000 CL30」,在目前遊戲和工作負載下,多數情境都會選擇後者。容量不足時,系統會開始大量使用 SSD 做虛擬記憶體,這會大幅拖慢整體反應速度;而頻率差一點通常只影響 5~10% 以內的效能。當然,對追求極致 FPS 或特定競賽玩家來說,頻率與延遲仍有微調空間,但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先確定容量夠,再來談調校,才是最划算的順序。可參考 記憶體升級你搞懂了嗎?DDR4、DDR5 差在哪?
Q6. 記憶體與 SSD 都漲價,應該先升級哪一個?
如果你是一般玩家或辦公族群,首要順序通常是:系統碟 SSD 容量與速度 → 記憶體容量 → 顯示卡 / CPU。原因是系統碟過小或過慢,會直接造成開機、載入遊戲、開啟程式都很拖泥帶水;而記憶體不足則會在多工與大型遊戲中帶來明顯卡頓。當這兩個基礎打好後,再去考慮顯示卡與 CPU。若你已經有 1TB 以上的 PCIe 4.0 SSD,這時候升級記憶體會比再買更快的 SSD 更有感。具體怎麼排優先順序,可以把目前配置、預算與用途整理給店家,請對方幫你做一次完整評估。
Q7. 我主要做剪輯與 3D,現在要直接上 64GB 還是先 32GB?
如果你的專案已經是 4K 影片、多軌剪輯、套大量特效,或是做中大型 3D 場景與渲染,建議直接上 64GB DDR5,甚至預留未來升到 96GB 或 128GB 的空間。從實務經驗來看,32GB 在這些工作負載下,很容易逼近上限,導致背景輸出時畫面卡頓、切換軟體延遲明顯。64GB 可以讓你邊渲染邊做其他事情,也比較不會出現程式直接被系統關閉的情況。如果你目前的案子還在入門階段,預算又真的吃緊,可以先從 32GB 開始,但要選兩條 16GB,保留日後升級到 64GB 的彈性。
Q8. 電腦開不了機、當機,會跟記憶體漲價有關嗎?
漲價本身不會讓電腦壞掉,但「為了省錢亂買來路不明或搭配不當的記憶體」,就很有可能造成問題。舉例來說,有些玩家會為了撿便宜,到不熟悉的線上通路買品牌模糊、無清楚保固資訊的模組,結果出現藍畫面、隨機重開機,甚至某些主機板根本無法穩定開機。也有人在高頻率超頻記憶體與主機板搭配不當時,花了很多時間排查。遇到 電腦開不了機怎麼辦 或 電腦當機 的狀況時,建議先檢查記憶體型號、插槽與 BIOS 設定,再來找信任的 電腦維修價格 評價良好的店家協助。
Q9. 這波記憶體漲價,會影響未來主機的升級性嗎?
短期來說,你可能會因為價格暫時只上到 32GB 或較保守的容量;但長期來看,只要你現在選擇的是「新一代平台」,例如 AMD AM5(搭配 R5 9600、R7 9700X、R7 9800X3D 等)或 Intel 新世代 Core Ultra 平台,日後要再增加容量會容易很多。真正會影響升級性的,是主機板插槽數量與支援的最高容量,而不是這一兩季的價格波動。所以在規劃 客製化電腦主機 時,記得請店家幫你確認未來能不能裝到 4 條記憶體、是否支援高容量模組,這會比現在少買一條記憶體重要得多。
Q10. 不想研究那麼多,有沒有簡單的購買原則?
有,可以用三句話快速決定。第一,預算內先確保顯示卡等級,再來是記憶體容量,最後才是記憶體頻率與 SSD 代數。第二,如果你主要是玩遊戲與日常使用,直接抓「DDR5 32GB + 1TB SSD」當作基本門檻,未來有需求再談升級。第三,如果你有大量剪輯、3D 或工作需求,把「64GB 記憶體 + 至少 2TB SSD」當作起點。如果你懶得比較規格,只要把預算、用途與目前設備丟給 小唐電腦,請對方幫你出具清楚的 電腦菜單 與 遊戲電腦配置,會是最省時間的做法。
想看更多電腦組裝的實際成品 歡迎前往我們的頻道觀看!
如果你看完這篇,還是覺得自己不太有概念,「到底 32GB、64GB 實際長什麼樣子」、「RTX 50 系列 主機實裝後會有多大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實拍成品。
- 想看實際的 組裝電腦 過程與交機成品。
- 想了解不同預算的 電腦主機推薦 長什麼樣子。
- 想進一步感受 電腦現場維修、清潔與故障排除的流程。
你可以直接前往:想看更多短影片嗎?小唐電腦 Shorts 頻道,裡面會持續更新組裝主機、維修案例與實測片段,讓你用最輕鬆的方式跟著一起了解硬體世界。
結語與行動呼籲:下一步怎麼做?
2025 年 7~11 月這一波記憶體漲價,對所有人來說都不好受,不論是 電腦維修 店家還是一般玩家。好消息是,只要你抓對優先順序,把預算放在真正有感的地方,即使在高價區間組機,一樣可以用合理的成本換到穩定又好用的主機。
- 近期有需求、但不想被亂砍規格,適合找懂硬體、也懂說人話的門市幫你把關。
- 舊電腦常常 電腦開不了機 或 當機,可以先評估是修還是換,避免一邊丟錢修舊機,一邊被新機漲價追著跑。
- 如果你在高雄或南部地區,也可以善用 高雄電腦維修、宅配電腦 的服務,讓整個流程更省時間。
只要把你的使用需求(遊戲種類、工作軟體)、預算範圍、舊電腦大致規格丟給我們,我們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幫你整理出幾個實際可行的 電腦菜單價格表 方案。
電腦團隊介紹
小唐電腦 團隊擁有 10 年以上的組裝與維修經驗,專注於為 遊戲玩家與專業工作者 打造 高效能、最穩定 的客製化電腦。
從零件選擇、效能調校、線材整理、散熱優化,到後續的 電腦維修、 系統安裝 與 筆電重灌,我們都以「長期穩定使用」為優先考量,而不是只追求一時的漂亮數字。我們希望成為你長期可以信任、遇到任何 電腦主機升級 問題都能直接來問的合作夥伴。
